鸿城街道东风社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升级工程,坚持“系统、融合、开放、统筹”的工作理念,突出政治引领、资源整合和联动互通,以驻区单位、小微企业、公益类社会组织和民间志愿服务联盟为支撑,实行党员管理合抓、和谐家园合建、便民服务合手、困难群众合帮、群众难题合解、志愿服务合作,构建了“一心四盟六合”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有效促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转型升级。
一、“一心引领”,强化社区党委核心作用
坚持把社区党委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枢纽”,努力探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一是打造政治功能指挥部。建立“社区党委-小区(楼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体系,促进党组织和党员互联互通互动。构建以基层党组织按期换届、“三会一课”规范化管理、“主题党日”、党员服务积分制管理等为支撑的制度体系,建设标准化党支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二是打造基层治理主心骨。推行“街居一体化”模式,由街道行政主任担任社区第一书记,将社区划分为18个服务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和党支部成员、综治协管员、民情信息员、网格警务员、部门网格工作人员的“三长五员”,及时受理解决群众诉求;开办“圆桌议事会”、民意协商“直通车”、召开“现场办公会”,真正把党的建设嵌入城市基层治理各环节、全过程。三是夯实服务群众主阵地。依托净水山庄、鸿城西域、鸿城国际、水韵豪庭等小区打造小区邻里中心、爱心小屋,推动社区阵地由单一向多点、多元转变。制定7大类40项社区服务项目清单,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双向认领”服务项目,做优做强“壹家亲”“大蓬车”“便民宅急送”等特色服务项目,实现党建服务规范化、精品化,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实现组织互通,功能互补。
二、“四盟支撑”,推进区域党建融合互动
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向新兴领域覆盖,对辖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实行兜底管理。一是整合各领域力量。将辖区7个物业公司、33个驻区单位及小微企业、16个社会组织、9个民间志愿者队伍,组成4个联盟党总支,由社区党委委员作为联络员,同时吸纳包括吉林省标准化研究院、长春市中医药大学在内的“N家”区域化共建单位参与其中,通过碎片整合,把各领域党建力量紧紧团结在社区党委周围。二是整合工作效能。坚持“居民群众得实惠、驻区单位得便利、社区工作得支持”的“三方受益”原则,建立“党建共融、资源共享、服务共做、区域共治、事务共商”党建联建机制。开放党性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组织生活基地等党建活动阵地,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把资金、场地、人才等资源有机融合、统筹利用、统合服务,切实发挥最大效应。三是整合“双向”评议。由社区党委每半年组织一次居民群众评议四家联盟党组织,根据居民认可度、满意率与服务效果等,及时通报评议结果,作为下半年项目认领依据。由联盟党组织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联盟议事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对社区党委进行综合评价,督促社区党委制定整改措施,提升社区整体工作水平。
三、“六合聚力”,激发党建工作最大效能
坚持把群众满意率作为检验工作的重要指标,以群众需求引领党建工作,用群众标准衡量党建工作。一是打破固化释放管理合力。打破党员传统管理模式,分层次分领域制定党员活动计划,针对在职党员,开展认领服务菜单、认领微心愿、认领党课“三认领”活动;针对流动党员,开展一次党课、一次活动、一次服务、一次慰问“四个一”服务;针对在籍党员,实施问生活条件、问文化程度、问特长喜好、问服务意愿、问精神需求“五问法”,不断增强党员责任感。二是齐抓共管释放建设合力。搭建志愿者一人一岗认领基地、志愿服务休憩驿站、志愿者招募点党员互动平台;开展走访社区、走访单位、走访家庭“三走访”活动收集民情民意;通过政策讲一讲、会议开一开、文明宣一宣,矛盾调一调、治安管一管、卫生扫一扫、活动搞一搞、困难帮一帮“八个一”开展共建共治;通过注册登记、分类管理、组织培训、开展活动、信息反馈、激励奖励“6步工作法”塑造品牌,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三是精准定位释放服务合力。针对基层党组织,开展“三项循环”普惠服务,即社区领办企业和社会组织需求项目,企业和社会组织领办群众需求项目,群众领办社区发展参与项目;针对困难群体,建立“三结对”帮扶机制,开展“五必帮”暖心行动;针对驻区单位,践行服务契约化,制定“三确认”制度,确认承诺事项、确认责任区域、确认先锋岗位,让服务承诺掷地有声,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更加自觉地信党、爱党、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