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春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转化一批创新成果,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建设东北重要的科技创新集群。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引导和扶持一批国家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长东北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服务平台,依托现有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2.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和引导企业组建研发团队,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在统筹考虑现有科研布局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基础上,组建新能源汽车、激光应用、智能机器人、生物疫苗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力争在重大创新工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依托创新创业载体,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创新型孵化器,搭建一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客空间,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3.推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继续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启动建设“长春人才港”,策划开展 “海外高端人才新区行”等人才引进活动,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实习基地,加大对人才创办领办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高端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推动自主创新。
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体系
1.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落实《中国制造 2025》,支持产学研用联合攻关,依托新区技术和研发优势,打造国际领先的光电和智能装备产品生产、研发、创新基地,建设我国重要的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生物疫苗、基因工程、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医药物流等产业,构建集研发、生产、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医药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吉林一号”卫星项目,建成集光学制造、机械制造、光电传感、新材料产业等于一体的航天信息产业园。促进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服务、教育、金融、健康医疗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兴隆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中心、龙嘉国际机场为依托,发展集装箱物流、公路枢纽集散、保税仓储、综合批发转运等现代物流业。依托新区现有优势资源和载体,积极打造动漫游戏、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等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检验检测、工业设计、服务外包、技术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在空港区域规划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集养生服务、康体疗养、休闲体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民俗旅游、冰雪旅游、特色产业观光和体验式购物等休闲旅游业,打造东北亚旅游集散中心。支持引进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面向东北亚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积极促进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3.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化蔬菜、肉蛋奶等产业,保持生鲜食品自给能力;稳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化仓储物流、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功能农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建设服务体系,挖掘乡土文化,培育知名品牌;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开展种养循环示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方案解读之重点任务(上)
提升创新创业水平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创办一批创新型孵化器
创办创新型孵化器,是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拓宽科技与资本对接通道的重要途径。
1.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社会资本整合创新要素,加快发展摆渡创新工场、中科创客营、林田创客公园、贝壳咖啡等创客空间。与此同时,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光电信息、生态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专业孵化器,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
2.鼓励传统孵化器开展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积极支持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创办孵化器,并参与国有孵化器改组改造。积极推动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开展深层次合作,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优质高效服务。
3.实施众创空间建设引进来战略,鼓励国际知名孵化器到区内新建、参股、合作或受托运营管理孵化器,加强与国内先进创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区内孵化器、大企业、投资机构等组建创业孵化联盟。
(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需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强化产学研用开展协同创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优化政策环境。
1.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支持建立并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企业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提升其经济社会效益;二是通过给予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三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四是通过完善和落实政府采购等政策法规,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2.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用开展协同创新,重点支持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相关型企业按市场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加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力度。
3.转变政府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实施方式。以结构性减税为总体改革方向,逐步将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三)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1.积极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设立创业投资种子基金和引导基金,为科技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投向科技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引导和鼓励科技企业在股权众筹平台、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进行展示挂牌和融资;建立财政科技经费与创业投资协同支持科技项目的机制,实行科技金融创投联动补助。
2.加大创业信贷支持。建立完善政府、投资基金、银行、创客企业、担保公司等多方参与、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引导银行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专营机构,支持科技小额贷款、科技保险、贷款贴息等业务发展,开发专利权质押融资、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新型信贷产品;设立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开发担保新品种,减小科技企业创新风险。
3.积极发展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科技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培育和优先支持后备上市科技企业;对在新三板挂牌的科技企业分阶段给予挂牌费用补助,采取政府风险缓释基金、债券贴息等方式支持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私募债;支持设立科技并购基金或科技产业基金,通过并购重组、加大投入、外引内联等方式,形成产业集聚。
(四)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
人才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新区应进一步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1.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省、市、区三级共建模式;采取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在高校设置“冠名教授”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探索建立以实际能力和工作业绩为核心,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深化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落实知识产权激励政策、深化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开展医疗健身等特色服务,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2.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继续实施人才集聚、引育、提升计划,对海外高端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资金支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重点支持对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贡献的创新团队;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3.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利用技术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创办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拓宽发展空间;依托人才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集聚一批投融资机构及审计、财务、评估、律师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人才创业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依托“长春人才港”,打造集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政策宣传、人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
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
(一)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途径
1.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将潜藏在研究机构、大学试验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产业化,形成一批使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新兴产业。
2.加快新兴产业、新项目的引进,通过引进弥补自身在产业技术开发、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短板,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由弱变强”。
3.传统产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和使用,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进而带动行业和部门的转型升级。
4.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和高科技化改造,逐步实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营销配送、售后服务等全价值链的智能化和高科技化,改变传统产业链布局组织方式和空间组合方式。
5.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制造业骨干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人才优势,向研发、设计服务上游扩展,不断创新技术、模式和业态,不断提升在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制造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融合,从产业规划、产品设计到商品营销等各个环节,不断增加文化元素含量,提高产业附加值,塑造特色品牌。
(二)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重点
长春新区将根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所确定的发展方向,按照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原则,围绕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5+6+2”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方面,大力发展汽车这一优势产业,加快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光电信息产业四个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加快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健康养老六大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方面,突出抓好精优食品加工和都市农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三)重点产业布局和园区支撑
围绕总体功能布局,新区形成四大重点板块,即长春高新区南区城市功能支撑板块、长春高新区北区(含物流园区)产业提升核心板块、长德合作区产城融合示范板块和空港经济开发区临空经济示范板块。
1. 长春高新区南区。“十三五”期间,高新南区进入到提升能级、完善功能的新阶段,要依托“两园一中心”(创意与软件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商务体育休闲中心),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经济实力,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区。一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围绕汽车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嵌入式应用软件和重点行业应用软件;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工业软件、信息安全服务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推广应用。二是推动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创意与软件产业园,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动漫产业园,重点建设动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集动漫出版、动漫影视、动漫游戏、动漫衍生品、手机游戏等于一体的动漫产业链;依托体育休闲中心,发展体育健身、体育赛事、休闲娱乐、体能监测、可穿戴设备等产业。建设高能级商业商务中心,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三是完善公共服务。重点是实现与长春南部新城有效对接和功能互补;加大南部新城与高新区南区在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合理配置社会事业配套、公共服务项目、劳动者培训等,增强城市功能对于产业发展的配套能力。
2.长春高新区北区。“十三五”期间,长春高新区北区进入到项目集聚、效应释放的新阶段,要依托“六园四中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生物与医药产业园、光电智能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精优食品加工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长东北商务中心、东北亚大数据中心),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光电智能、生物医药、大数据、精优食品、新材料新能源,成为长春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区。一是依托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物流装备、航天航空装备、物流装备、体育装备、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二是依托光电智能产业园,重点发展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等产业,发展工业软件、光通信设备、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装备等产业。三是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疫苗、现代中药、化学药、基因工程药等产业。四是依托精优食品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安全检测、食品研发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形成绿色食品、名优食品、保健食品及饮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集食品研发、制造、冷链物流、工业旅游、制作体验、个性定制为一体的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区。五是依托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及复合材料、纳米、智能、超导等前沿材料集聚新能源汽车动力装备,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关键动力系统,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集群。六是依托云计算产业园,加快引进云计算设备制造、云计算应用开发、云计算服务提供、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软件产品研发生产、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和数字媒体等信息技术和服务类企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集群。七是依托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专业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重大创新工程,促进科研项目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八是依托国际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跨国物流、冷链物流、货物集散物流、快递物流、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九是依托长东北商务中心,打造品质高端的甲级写字楼、白领公寓、公寓式酒店、SOHO与五星级酒店等层次丰富的商居融合产品,融合城市客厅、中央公园、文化沙龙等多元功能业态,发展楼宇经济。集聚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跨国公司总部、国内区域行政总部、运营总部、管理总部、结算中心、销售中心、金融机构、研发中心等总部机构和功能性机构落户,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十是依托东北亚大数据中心,整合域内政务、产业、科研、生态、电子商务、物流等大数据资源,加快建设云计算、卫星云数据、跨境电商和智慧物流云数据、车联网云数据、智能制造云数据、精准农业云数据等六大基地,打造成为东北亚高端智能制造支撑平台、东北亚现代服务业支撑平台、东北亚大数据产业聚集平台、东北亚区域信息消费数据平台,推动长春新区成为大数据人才、数据资源、行业资本和企业汇聚的智慧新区。
3.长德合作区。“十三五”期间,长德合作区进入到基础开发与功能开发并举的新阶段,重在完善基础配套、形成产业集聚,围绕打造“四园一城一中心” (健康产业园、精优食品产业园、战略新兴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东北亚工程机械城和综合商务中心),重点发展健康产业、精优食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程机械等产业,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城区。一是依托健康产业园,重点发展健身休闲、康复养护、养老养生等产业,打造医疗健康产业集群。二是依托精优食品产业园,重点引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名优食品、保健食品及饮品类等深加工项目,打造健康、安全、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产品。三是依托战略新兴产业园,发展航空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其中,航空装备制造园和通用航空产业园重点引进无人机、飞机零部件、直升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为主的飞机及装备制造类项目;航空机电系统类项目、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研发设计、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为主的基础产业类项目;观光旅游、医疗救援、防灾除害等应用类项目。四是依托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布局高技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基础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包括数控机床、液压及真空设备、电气控制等,努力突破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推动长春高档数控机床总体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五是依托东北亚工程机械城,着力建设东北地区机械展销基地、机械技术交流基地、东北地区机械配套件供应基地、机械企业区域维修服务基地、东北地区机械演示教学基地、东北地区机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东北地区机械物流服务基地。六是依托综合商务中心,大力发展综合民生服务、商务服务、文化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咨询服务及培训,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就业服务、商务服务与总部经济等。
4.空港经济开发区。“十三五”期间,空港经济开发区进入功能重塑期,积极发展物流业、金融业、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临空先进制造业,着力打造“一港四园三中心”(东北亚国际航空港;临空产业制造园、东北亚绿色健康产业园、国际教育产业园、创新都市田园生态园;东北亚区域开放与合作中心、东北亚航空物流中心、东北亚冰雪运动中心),全面扩大与东北亚的合作交流,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临空经济与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一是依托东北亚国际航空港,积极引入国际知名航空公司,拓展国际航线,同时,积极争取第五航权试点城市,争取在长春龙嘉机场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长春出境/中转旅游免税购物等政策,与国内重要海关签订区域性通关合作协议,将关区的口岸通关功能延伸到长春空港,重点推进汽车电子及零部件、医药、精优食品等口岸建设,建设电子口岸中心,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二是依托临空产业制造园,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智能控制与感知技术装备产业、高端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业。三是依托东北亚绿色健康产业园,大力发展养老、旅游、运动、度假、休闲、养生等,依托基地东南部仙名山、杏花山、庙香山、鸡冠山等生态资源,分别建设梵音谷静心养生基地、董家绿色养生谷、杏花山风景旅游度假小镇、庙香山风景旅游度假小镇。四是依托国际教育产业园,积极发展国际教育,通过合作办学,建设国际大学城,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建立“职教院校+企业+园区”的职业教育联盟,学校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增加创客空间建设,为创客们提供开放与包容的平台,发展大数据产业、金融后援服务备份、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商结算中心。五是依托创新都市田园生态园,集约发展特产农业、都市体验农业、生物育种产业、种苗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家庭农场,融入旅游、体验、科普、展示、交易、研发等多种功能业态,搭建农业电商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农业销售渠道。六是依托东北亚开放与合作中心,进一步扩大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开放领域,放宽投资准入,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企业主体和功能性项目,积极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搭建文化交流、科技合作、金融创新、国际会展等开放平台,促进东北亚各国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大宗商品交易、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七是依托东北亚航空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区域分拨、智能配送、供应链管理、第三方和第四方综合物流等各类高端物流企业,建设空港国际快件中心、空港报税物流中心、电商产业园、空港快件物流中心、精品果蔬冷链物流商业中心、进口高端商品保税/免税购物中心等高端航空物流业,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八是依托东北亚冰雪运动中心,大力发展主题运动(极限运动、拓展运动、水上运动、冰上运动等)、体育健身、体育教育、体育商业、体育博览、体育养生、体育装备;拓展保健疗养、休闲度假、生态旅游、避暑度假、冰雪旅游、可穿戴设备等多元功能业态。以体育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作为健康与体育产业的驱动力,分别打造最具影响力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国家级冰雪运动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训练与竞赛一体化基地,全民健身示范基地与养生基地,让体育与健康成为整个城市的文化基因,实现运动与活力的健康城。(区法制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解读回应 > 政策解读
《长春新区总体方案》系列解读——重点任务(上)
时间:
2016-12-30 16:44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